Palabos基本的数据类型,来自于文档的翻译。
包含: BlockXD,格子描述符,Dynamic,数据处理器
上周末做汇报,其实材料已经准备好了,没有发上来。这个月要把圆柱扰流的代码搞定,还是任务艰巨。。。
1 BlockXD
BlockXD构造表示常规的2D或3D数组(或矩阵)数据,是保存变量的基本结构。关于BlockXD,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了BlockLattice相关的类。但其实BlockXD的子类非常丰富。除了网格变量之外,还有标量张量等。下图是Block结构的继承图。可以看得很清楚。
由图可知,BlockXD派生出了两个大类,一个是AtomicBlockXD,一个是MultiBlockXD。而事实上,由BlockXD还派生出来了MultiGridXD,这一点可以从开发文档里看到。同时,还派生出了一些背景类(或者说是基类,如LatticeBaseXD等)。可以看到,所有类型为“block-lattice”的块都有一个方法collideAndStream(),无论它们是作为multi-block还是atomic-block实现,这个collideAndStream()方法执行格子的碰撞和迁移。 同样,所有multi-block都有一个方法getComponent(),无论它们是block-lattice, scalar-field, 还是tensor-field。
此图中显示的情况称为“多重继承”,因为最终用户类以两种方式从BlockXD继承:其一是通过两大类atomic-block和multi-block路径,其二是背景类,即通过LatticeBaseXD,ScalarFieldBaseXD,TensorFieldBaseXD而来。比如BlockLattice2D这个类,就集成自BlockLatticeBase2D和AtomicBlock2D,而AtomicBlock2D又集成自Block2D。如下图:
可见,BlockXD提供了一切关于求解域,求解域的变量存储等相关的类,并且值得注意的是,其中,BlockLattice这些类具有collide和stream函数,来执行参数的推演。是BlockXD里面最为复杂和重要的类。
2 格子描述子
所有BlockXD构造都根据底层数据类型进行模板化。比如下面的代码:
1 | // Construct a 100x100 scalar-field with double-precision floating point values. |
但是对于block-lattice来说,格子还具有其他的模板参数,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格子描述符,其指定格子的一些拓扑性质(粒子群的数量,离散速度,方向的权重和其他格子常数)。因此,很容易在应用程序中尝试不同的格子:
1 | // Construct a 100x100 block-lattice using the D3Q19 structure. |
文档中写道:编写新的网格描述符也很容易(目前没有记录,但你可以查看目录src / latticeBoltzmann / nearestNeighborLattices2D.h中的文件,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)。 这非常有用,因为这意味着当您切换到新类型的晶格时,不需要重新编写用于实现BlockLatticeXD的冗长代码部分。 这个论点是Palabos非侵入式程序开发部分中描述的一般概念的一部分。最近邻2D格的描述符。 原则上,由于代码的静态通用性,格子的定义和动态的实现是独立的。 当然,有特例。 例如,使用诸如热通量的高阶矩的动力学需要具有扩展邻域的格子。 另一个例子是D3Q13格子,它只能用它自己的动力学。
不难看出,邻近2D网格描述符(nearestNeighborLattices2D)是通常使用的网格描述符。我顺便查了查nearestNeighborLattices2D这个文件,发现其下面包含了常见的网格描述符:D2Q9Constants、D2Q9DescriptorBase、D2Q9Descriptor、ForcedD2Q9Descriptor等。基本上常见的2D格子描述符都在这里面,其中D2Q9Constants作为父结构体而存在。其中包含了成员变量,里面大部分都是静态的成员变量,没有看到方法。
如图是D2Q9描述符的成员变量,可以看到,都是D2Q9的一些固有属性的变量。因此,如果需要开发新的描述符的话,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继承。
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网格描述符属于结构体模板,并非类模板。
3 动态类(Dynamics)
动态类代表了采用的LBM模型。比如是LBGK模型还是MRT模型,或者是包含外力的Guo格式模型。
不同的模型采用不同的平衡态分布函数,乃至离散方式。而动态类Dynamic就是
- 以下大部分来自于文档的翻译:
在格子Boltzmann模拟的时间迭代期间,block-lattice的所有单元执行局部碰撞步骤,然后执行扩散步骤。扩散步骤是固定的,并且只能通过定义网格描述符中(比如D2Q9Descriptor)的离散速度来影响。然而,碰撞步骤可以完全定制,并且可以实现在不同的单元上执行不同的碰撞方式。通过这种方式,可以在局部调整在网格上模拟的物理特性,并且诸如边界的特定区域可以得到单独的处理。
由于上述目的,比如说要针对不同的边界条件或动力学类型(Dynamics)来执行不同的碰撞模型。那么需要在网格的每个单元保持一个指向Dynamics类型的对象的指针。这个对象提供了碰撞步骤的实现。此外,它还提供了计算宏观变量以及更多有关模型的信息的方法。除了模拟的变量之外,block-lattice的单元格还包含指向Dynamics类型的对象的指针。 该对象最提供了冲突步骤的实现。 此外,它还提供了一种计算宏观变量的方法,用于在不同大小的网格之间重新调整变量的信息,以及更多与模型相关的信息。因此,在Dynamics类中声明的方法列表很长,从这个类继承它似乎很乏味。出于这个原因,Palabos提供了一系列继承自Dynamics的类,其中许多方法是为特定目的预定义的。 因此,定义新的动态类本质上包括在继承层次结构中选择正确的位置,然后重写两个或三个方法。 为了便于说明,此继承图的一部分如下图:
Palabos提供了一系列继承自Dynamics的类,其中许多方法是为特定目的预定义的。要学习如何定义新的动力学类,最简单的方法是查看Palabos中定义的一个类。例如,BGK动态定义在文件src / basicDynamics / isoThermalDynamics.hh中。复合动力学(一个修改另一个现有动力学类的行为的类)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Smagorinsky动力学,在src / complexDynamics / smagorinskyDynamics.hh中定义。
简单看了看isoThermalDynamics的代码,发现在里面实现了很多动态类的成员方法,比如碰撞,计算宏观变量等。
对于碰撞的实现,动态对象获得对单个单元的引用,因此,碰撞步骤必然是局部的。模拟的非局部成分用数据处理器实现,如下一节所示。
与block-lattice一样,动态对象依赖于两个模板参数,一个浮点参数,一个是网格描述符。通过使用格子描述符中提供的信息,碰撞步骤应以通用的,与网格无关的方式编写。在以通用方式编写算法时显然效率会打折扣,因此通过对给定晶格使用模板特化,可以避免此问题。例如,再次采用BGKdynamics类的实现。通用动态类的碰撞实现通过dynamicsTemplates实现,它在文件src / latticeBoltzmann / dynamicsTemplates.h中定义。然而,针对2D和3D的特殊情况,在文件dynamicsTemplates2D.h和dynamicsTemplates3D.h对碰撞的实现做了重写,这部分代码实现了高效化运行。
3.1 Dynamics的collide方法与BlockLatticeXD的collide方法
值得注意的是,在BlockLatticeXD中有了Collide和Stream这两个成员方法,而在Dynamic里面也有两个这样的成员方法。那么到底执行碰撞的是在BlockLatticeXD里面还是Dynamic里面?
先看看BlockLatticeXD中的collide方法。
BlockLatticeXD有两种形式,看其中一个,后面那个是前面的直接调用,所以看第一个:
1 | template<typename T, template<typename U> class Descriptor> |
其中PLB_PRECONDITION是一个判断语句,括号里面的为真则继续往下执行,为假则报错。
问题的关键在于循环里面的:“grid[iX][iY].collide(this->getInternalStatistics());
”这一句。这一句调用了一个collide函数,而grid[iX][iY]是个什么的东西呢?
它的定义是:
1 | Cell< T, Descriptor > ** grid |
可见,grid是一个二维数组,其里面存储的是Cell的对象。所以上一个语句调用的是Cell类里面的成员函数collide。
那么Cell里面的collide是这样的:
1 |
|
可以看到里面其实调用的是dynamic里面的collide方法。这样就比较清楚了,BlockLatticeXD里面调用的是对整块格子域进行碰撞操作,而dynamic提供的是具体的方法,也就是每个格子进行碰撞的时候都要调用dynamic里面的这个collide方法。
再来看看dynamic里面的collide方法:
1 | template<typename T, template<typename U> class Descriptor> |
形参里面包括了一个Cell的引用,这说明调用这个方法会改变Cell里面数值。Cell这个类里面最为关键的成员变量就是分布函数f和动态指针dynamics。
第一句对密度进行了声明,第二局声明了一个Array,数组容器。由于“T”代表的是“double”,Descriptor
第三句调用了一个函数,从函数名可以看到是得到rhoBar_j,看了代码以后,我知道这个东西是代表的是什么,但是我依旧不清楚这个有什么用。
假设采用的是D2Q9描述符,并且其离散速度如下图所示(Palabos里面的D2Q9的速度分布就是这样的):
其中:
1 | lineX_P1 = f[5] + f[6] + f[7]; |
j就是这么个东西了,但是我还不知道它用来干啥的。
第四句,也就是最核心的部分,就是执行碰撞了。可以看到,他这里调用dynamicsTemplates类下的bgk_ma2_collision方法。
bgk_ma2_collision碰撞代码如下:
1 | static T bgk_ma2_collision(Cell |
其调用了dynamicsTemplatesImpl类下面的bgk_ma2_collision。而这个函数具体为:
1 | static T bgk_ma2_collision(Array |
第一句定义了一个invRho,查了一下文档,发现其是一个这样的东西:
1 | static T invRho(T rhoBar) { |
后面的可以看出来,也不宜过于深究了。其碰撞公式就是:
$f_{k}(x+\Delta x, t+\Delta t)=f_{k}(x, t)[1-\omega]+\omega f_{k}^{\mathrm{eq}}(x, t)$
绕的有点多了。
4 数据处理器
我认为这个部分是比较复杂的,原因是我在看后面的边界条件的时候,根据不同的边界条件大量的应用了数据处理器。单看用户文档还是无法完全了解。目前先按照用户文档的内容记录。
以下主要来自文档翻译。
数据处理器作用在整个求解域,或者是某个块(block)。在block-lattice中,他们用来实现所有无法通过动态类(Dynamic)实现的数据处理操作。这些操作主要是那些非局部操作,比如用于实现边界条件的有限差分模板的评估。在标量场和张量场中,数据处理器提供了在空间扩展域上执行操作的唯一(足够有效且可并行化)的方式。
此外,数据处理器能够在几个相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块之间交换信息(例如:块格和标量场之间的耦合)。这通常用于实现物理耦合(多组分流体,具有Boussinesq近似的热流体),初始条件的设置(从矢量场中的值初始化速度),或执行经典基于数组的操作(以元素方式添加两个标量字段)。
最后,数据处理器用于在整个块或子域上执行缩减操作。示例的范围从计算平均动能到计算作用在障碍物上的阻力。
数据处理器的定义和应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观点。在应用程序级别,用户指定给定块的区域(可以是矩形或不规则的),在该区域上执行数据处理器。如果块内部具有多块结构,则数据处理器被细分为几个更具体的数据处理器,各自负责atomic-block的数据处理。因此,在执行级别,数据处理器总是作用于atomic-block,即作用于先前通过将原始区域与原子块的域相交来确定的区域。
最后,定义新的数据处理器非常容易。您需要做的就是编写一个函数,该函数接收atomic-block和sub-domain的坐标作为参数,并在该子域上执行算法。所有复杂的操作,例如存在多块的操作的细分,或代码的并行化,都是自动的。
目前看起来比较头大,有很多东西现阶段不是很理解。不过好在用户文档里面也提到了:Palabos通过所谓的数据处理功能提供简化的界面,隐藏技术细节并让您专注于基本部分。也就是说知道怎么用就行了。看看,可能传递的就是一个atomi-block和一个sub-domain的坐标。然后指定一些palabos已经替我们处理好的算法。
文档提到,可以在文件\src\dataProcessors\ latticeInitializerXD.h和.hh中找到更多关于块格的数据处理器的定义,并且在文件\src\dataProcessors\dataFieldInitializerXD中定义作用于标量或张量字段的数据处理器。减少操作的评估示例在文件\src\dataProcessors\dataAnalysisXD.h和.hh中提供。
实际文档中给出的地址路径不对,且latticeInitializerXD查找不到。究其原因,就是因为palabos官方的文档是1.1的,而我下下来的代码是2.0的。
因此我才用doxygen生成了2.0的开发文档。不得不说用起来非常的方便,查找功能很好。再次安利Palabos的2.0版开发文档,如果能对研究Palabos的伙伴产生作用,那是再好不过了。
5 吐个槽
暂时写到这里,有点晚了,本来以为一两个小时可以搞定,没想到从下午写到了晚上。主要就是在研究collide函数花了比较多的时间。
如果只是想要初步的了解,不建议挖的过深。
我就是有时候挖到底层了,让后让自己迷失在代码里,抓不住重点。这是阅读代码所不应该的地方。
以后还是要注意一下,避免陷入代码海洋,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。